邹首民就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进展和科技助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简要介绍。
另据《南华早报》报道,尽管控制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努力已经显现出了好的转变,香港的臭氧污染自2013年到2018年间增长了20%,创下了二十年来的高峰。即便在治理臭氧起步较早、花了大力气的美国和日本,近几年也是有微弱的上扬。
PM2.5后,臭氧治理提上日程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总结说,现阶段中国臭氧污染的根本原因是VOCs和NOx等臭氧前体物还维持在较高的浓度水平,在强日照、高气温、少云量、弱风力、少降雨等不利气象条件下,加速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浓度超标。作为对比,万薇分析说,美国在1997年至2004年间,NOx的排放减少了25%,VOCs排放减少了21%,基本实现了协同控制与同步减排。雷宇所在的环境规划院也参与到十四五规划中,他说,十三五的重点是针对PM2.5,十四五还会继续要求PM2.5下降,但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一定会作为一个重点,另外可能的一个重点是如何通过环境保护去助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至今,美国的臭氧浓度在波动中缓慢下降, 2019年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约为130微克/立方米,比1980年下降了35%。雷宇说,VOCs的排放特征和其他污染物不太一样,它的排放点太多,而且很分散,过去的监管措施和手段不完全适用。
与颗粒物不一样,臭氧是一个很活跃的气体,很容易跟物体表面反应并消失,在室内很快地与墙体、桌面、家具、地板这些物品反应,因此室内臭氧浓度比较低绿牌蓝牌企业占比85%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共对1428家企业进行了环境信用评级。到2022年底,县城(市、区)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对纳入国家塑料制品禁限目录的产品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推进塑料制品的绿色开发设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精心组织安排,切实抓好落实。(省商务厅、文旅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加强快递塑料包装管控。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
推行绿色环保包装,实施9792工程,逐年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鼓励企业建立绿色生产、采购、销售、回收及物流体系。(省邮政局等部门负责)(三)推广塑料制品替代产品和模式1.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与制成品的生产、销售信息披露制度。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塑料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严格落实星级饭店、星级民宿、A级景区评定标准中关于加强塑料污染防治等要求,推动企业采用绿色设计,提供绿色、环保产品。(省商务厅、文旅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积极减少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到2020年底,邮政快递网点瘦身胶带封装比例、循环中转袋使用率不低于90%,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不低于70%。
(省委宣传部、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负责)3.强化境外输入管控。
(省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文化旅游厅、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利用。(济南海关、青岛海关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强塑料制品使用、流通监管1.有序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设区市、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塑料废弃物等可回收物规范化、专业化处理。到2020年底,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文化旅游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严格执法监督。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加快推进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分类标准,配备布局合理、数量适宜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推动绿色包装,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收寄、配送、分拣、运输等环节使用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工具,推广使用电子运单、循环化封套、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和填充物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
对实施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并通过公开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深入宣贯塑料污染危害和治理典型做法,普及减少塑料污染的环保知识和方法,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塑料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指导养殖单位加强养殖区环境整治,定点放置废旧渔网渔具。优化塑料废弃物等可回收物收运系统,在塑料废物产生量大的场所投放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回收设施。
将塑料购物袋、聚乙烯农用地膜产品等纳入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围绕重点指标特别是厚度等与塑料污染治理相关的指标,组织开展生产、销售环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格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
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研发和应用,编制发布《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技术成果目录》。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县城(市、区)建成区。
积极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工作,开展全省农膜应用与残留情况调查评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快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倾倒点排查整治工作,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
各市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化细化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相关税费政策,对纳税人综合利用废塑料资源取得的收入,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以及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政策。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省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建立健全制度标准。
加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鼓励开展可降解地膜等技术验证和产品研发,提升替代材料和产品性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制度体系建设,对部分塑料产品率先推广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以认证手段引导社会消费习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措施均需各级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1.严格新上项目审查。积极推动塑料产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产品标准,推行绿色设计,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不断提升行业和企业绿色产品供给能力。
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多元参与,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努力建设美丽山东。